如果把王致和“順義致和腐乳廠侵權案”認為是老字號品牌維權的第一案,那么,今年老字號維權之路就整整走過了20個年頭。所以,我們也不妨來回顧一下,這20年間,老字號在維權的路上遇到過什么樣的阻礙,同時得到了怎樣的經驗與教訓。
老字號維權首案成佳話
涉及品牌:王致和
困難指數:★★★★
借鑒指數:★★★☆
20世紀90年代初,王致和經歷了一起訴程長達625天的商標糾紛官司。
1984年,順義縣李橋中學創辦了校辦企業——致和腐乳廠,還曾連續6年被評為北京市校辦企業先進集體。1992年,北京市王致和腐乳廠發現北京市順義致和腐乳廠有侵犯“王致和”商標使用權的行為,于是向順義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經過法院審理,判決王致和腐乳廠敗訴。王致和腐乳廠不服,又上訴至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調查審理后,判決順義致和腐乳廠向王致和腐乳廠支付商標侵權損失賠償費49.6萬元。隨后順義致和腐乳廠不服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又上訴至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北京王致和腐乳廠勝訴,并根據當事雙方實際情況,判決順義致和腐乳廠向北京王致和腐乳廠交付賠償金1元整。王致和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老字號企業來說,品牌就是生命。王致和打官司,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品牌,不是為了錢。
點評:現在,社會上普遍將王致和這一維權案件認為是老字號企業,甚至是整個中國品牌“知識產權”的第一案。除了王致和僅要1元的賠償外,人們也終于開始認識到,品牌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而這件事也為所有企業及品牌表明,無論侵權企業是否屬于有意行為,受到侵害的企業都應有意識地利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不過將賠償金降為1元的做法,雖在當時傳為佳話,但放在如今這個社會有待商榷。如今在法律日益完善的情況下,1元的賠償難免會讓人感覺到有些兒戲,甚至會被看成是炒作。
企業與繼承人界限難劃清
涉及品牌:信遠齋
困難指數:★★★★★
借鑒指數:★☆
2012年4月,北京信遠齋飲料有限公司宣布,公司已獲得“信遠齋”商品及圖形商標。這也讓一場長達12年、6次行政訴訟的馬拉松訴訟終于落下帷幕。
官司要追溯到2000年,自稱信遠齋繼承人的蕭宏莧起訴信遠齋公司商標侵權并勝訴。兩年后,信遠齋公司又申請,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以商標三年未使用為由,決定撤銷蕭宏莧的商標使用權。
據蕭宏莧介紹,1983年其父親蕭愷繼承祖業,在工商局注冊了個體經營的信遠齋蜜果店。1985年,該店注冊了用于酸梅湯、秋梨膏、蜜餞食品的三類“信遠齋”商標。父親辭世后,蕭宏莧子承父業,但經營慘淡,蜜果店于1998年停產。
而1986年在工商注冊的北京信遠齋飲料公司,1997年注冊“信遠齋”服務商標。據信遠齋公司總經理表示,公司在信遠齋老師傅的指導下恢復了酸梅湯、秋梨膏等信遠齋招牌產品。2005年,該公司被中華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批準為“中華老字號”會員單位。
點評:這起維權案最終以企業獲得最終商標權告終。其實現在再去討論案件中孰是孰非已經沒有意義。而且從長遠角度來看,一個品牌想要長久發展,現代化規模管理也是勢在必得的。所以,尤其對于老字號的品牌來說,被一個成規模的企業經營管理,肯定要比歸給個人走的更加長遠。這個案例從根本上來講,問題出自如今老字號認證系統的不完善,導致老字號權益難以劃分清楚。所以,為了避免今后這樣的案件屢屢發生,也呼吁對于老字號權益的歸屬能盡快出臺完整、完善、統一的權威認證政策。
巧妙應對外城市侵權
涉及品牌:大明眼鏡
困難指數:★★★
借鑒指數:★★★★☆
在某二三線城市,有兩家門店以“大明眼鏡”的招牌開門迎客。但因商業利益的問題,雙方互相指責對方是假的,于是其中一家到大明眼鏡總部請求授權。大明眼鏡相關負責人介紹,從這家要求授權的眼鏡店經營現狀來看,其已經在這個城市以“大明眼鏡”的牌子經營了好幾年。而且經濟效益不錯,根據這種情況,大明眼鏡便采取了收編策略,通過協議授權給對方,被授權方支付一定加盟費,而大明眼鏡方面對這家門店提出技術和質量方面的要求。大明眼鏡負責人認為,如果因為地方眼鏡店的侵權問題告到法庭進行維權,時間、人力、金錢成本都很高,所以不如采取“雙贏”的策略,給這家公司以合法的授權。
可以看出,大明眼鏡處理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方式,是以發展企業為導向進行知識產權維護,很有自己獨到的理念。大明眼鏡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這種收編的方式不僅降低了維權成本,而且還發展了大明眼鏡。
點評:維權何必非得硬碰硬,大明眼鏡給出了一個不錯的方案。其實不難發現,很多老字號企業的品牌在遭到侵權之時,并沒有馬上甚至是不做出回應。其原因正是因為相比于自身的發展來說,維權成本有些過高。但是,毫不作為看似節省了自身的經營成本,但損害的是很多無形的信譽資本,這對于一個需要長久發展的品牌來說,會有著致命般的打擊。當然,對于大明眼鏡這種做法來說,除了值得稱贊之外,如何管理好這些被“收編”的門店,才是維權事半功倍做法的最核心所在。
國外維權為老字號提氣
維權品牌:王致和
困難指數:★★★☆
借鑒指數:★★★★☆
2006年7月,已經做了6年出口業務的王致和集團,擬在30多個國家進行商標注冊時,發現王致和商標在德國被一家名為“歐凱”的公司搶注。
后經調查了解到,該公司由德籍華僑注冊,是柏林的一個主要經營中國商品的超市。歐凱公司于2005年11月向德國商標專利局申請注冊“王致和”商標,其申請的“王致和”商標標識與王致和集團出口產品使用的“王致和”商標標識一模一樣,而其注冊之前并沒有與王致和集團進行任何溝通。 隨后王致和將其訴至法庭。
該案一審宣判,禁止歐凱公司在德國擅自使用王致和商標;依法撤銷被搶注的商標。2008年2月25日,歐凱公司不服,向慕尼黑高等法院提出上訴,其認為王致和應給予補償,歐凱才可以注銷或者停止繼續使用該商標。一年后,王致和等來勝利的結果。回憶起這兩年多的訴訟路,王致和方面覺得很值得。盡管訴訟耗時耗力,但卻是不得已的選擇。
點評:這件案例被稱為老字號海外維權第一案。又是“第一案”,又是“王致和”。據有關報道稱,其實遭受商標惡意搶注的絕非王致和一家。在王致和方面收集證據過程中發現,僅歐凱一家公司,除搶注王致和的商標外,同時還搶注了“老干媽”、“洽洽”、“今麥郎”、“白家”等國內知名商標。此外,“同仁堂”、“全聚德”等中華老字號都曾在海外遭遇過商標搶注。所以,避免這一情況發生不僅需要企業加強維護自身品牌權益的意識,也需要政府部門進行及時、有效的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