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指標成專利發展指揮棒
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首次將“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列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提出2015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要從2010年的1.7件提高到3.3件。
此后,各地也陸續出臺專利發展規劃,明確了量化的專利目標。浙江省提出,“十二五”期間,專利申請、授權總量年均增長15%,至2015年底實現翻一番。安徽省提出,到2015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4件。天津提出,“十二五”期間,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件。
“各地現在已經形成競爭之勢,將專利數量作為地方科技創新的政績來標榜。”來小鵬表示,地方政府的推動是專利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不少地方政府都出臺專門政策對專利申請進行了資助和獎勵。《江蘇省省級專利資助資金管理辦法》規定:“國內發明專利的申請費、實審費,由省級專利資助資金資助50%,其余由申請人所在地市、縣財政承擔。”
一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也對專利進行資助和獎勵。如上海交通大學就規定:“專利申請與版權登記所發生的費用、發明專利授權后的證書費和三年內的年費、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授權后的證書費和當年的年費,由學校支付。專利授權后,發明專利每項獎勵現金2000元,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每項獎勵現金500元。”
“這些補助或獎勵政策的本意是推動科技創新,但在實踐中,由于政府根本不知道申請人的專利技術含量和成果轉化情況,造成了專利數量的過度膨脹和質量的不斷下降。”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知識產權律師游云庭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