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萍鄉市安源紀念館意外見到幾張有關萍鄉籍將軍王耀南與地雷戰、地道戰的老照片。這幾張攝于抗戰時期的老照片為何數十年后仍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呢?萍鄉市委黨校教授、萍鄉市黨史學會副會長黃愛國披露,王耀南將軍不僅是地雷戰、地道戰主要創造者,同時還負責指導拍攝并擔任了《地雷戰》、《地道戰》兩部紅色經典影片的軍事顧問。
王耀南將軍(資料圖)
王耀南(左一)現場指揮拍攝電影《地道戰》
創造地雷戰和地道戰
據黃愛國介紹,王耀南將軍是萍鄉上栗人,10歲時在安源煤礦當童工,隨父親在井下學會爆破技術。這門技術在他長期革命事業中派上了大用場。長征時,他為紅軍前進掃平障礙做出了重大貢獻,曾被毛澤東譽為“工兵專家”。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曾風趣地對毛澤東說:“只要王耀南有煙抽,紅軍沒有過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紅軍沒有過不去的河。”
黃愛國說,王耀南是我軍工兵事業奠基人之一。抗戰時期,王耀南的爆破技術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等戰術。早在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時,王耀南就提出用竹筒等器材制作地雷遲滯敵人進攻的構想。在抗戰中,他最早提出用鑄鐵、瓦罐、石頭等物做地雷殼,創造并完善了造雷、埋雷、引雷起爆、布設雷場等一系列工作,并完成了把制式地雷發展為老百姓造土地雷的過渡。王耀南還提出用電打火的辦法,這是地雷戰戰術非常重要的一條,解決了誤炸自己人的問題,即家喻戶曉的“不見鬼子不掛弦”。
王耀南創造的地雷戰受到八路軍總部首長的高度重視。彭德懷指示他在晉察冀根據地周邊推廣地雷戰,牽制日軍對根據地的進攻。
拍攝《地雷戰》《地道戰》
黃愛國透露,《地雷戰》、《地道戰》是上世紀60年代初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兩部紅色經典影片,時任解放軍工程兵司令部副參謀長的王耀南負責指導拍攝,并擔任兩部影片的軍事顧問。
上世紀60年代初,根據解放軍總參謀部的指示,王耀南組織作家和藝術家將地雷戰和地道戰的戰例改編成有故事情節的軍事教學片,他在影片中擔任領導小組組長、軍事顧問、軍事指導。在拍攝《地雷戰》時,王耀南在山東省海陽縣向老民兵們傳授反工兵的經驗,教他們制造水雷和定時雷的方法,講授抗戰中地雷戰的成功戰例。1962年,《地雷戰》在全國上映,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1963年,總參首長下令拍攝電影《地道戰》。編劇人員深入冀中平原采訪,但因種種原因,直到1965年3月,經兩次審查,劇本仍沒通過。關鍵時刻,楊成武將軍送來他當年寫的一份有關地道戰的總結,并推薦編劇人員采訪地道戰的創造者王耀南將軍。王耀南向他們講述了地道戰的產生、發展過程和生活細節。編劇人員興奮不已,感到這些地道設施既真實又形象,正是豐富《地道戰》劇本內容的好素材。經過反復審查修改,電影《地道戰》終于在1965年5月20日開機。王耀南擔任軍事顧問,多次冒著酷暑親臨現場指揮拍攝。《地道戰》于1966年1月1日正式上映。
兩部電影險遭厄運
王耀南將軍之子、今年63歲的王太和告訴記者,父親于1983年7月去世,次年清明節家人將其骨灰安葬在安源紀念館。
王太和回憶,1966年1月3日和4日,王耀南邀請徐向前等數十位將軍觀看電影《地道戰》,將軍給予了高度評價。后來,國家領導人還將此片送給朝鮮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家,王耀南親自向越南、朝鮮、阿爾巴尼亞等國的駐華大使、武官及這些國家的國防部、總參謀部相關官員講解影片的背景和意義。
然而,《地道戰》上映時險遭厄運。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開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其間與會領導觀摩了數十部國產影片。江青點名批評了《地雷戰》和《地道戰》等十余部電影。王耀南深感事關重大,遂向中共中央辦公廳請求面見毛澤東陳述自己的意見,并在江青辦公處據理力爭。江青見王耀南將軍態度強硬且言之有理,無可奈何地對總政的負責同志說:“既然王耀南同志再三強調這兩部影片是軍事教學片,那你們回去把片頭剪去,注明是軍事教學片,繼續放映。”于是,電影《地雷戰》和《地道戰》在“十年動亂”時期也沒有停止放映,成為兩部百看不厭、經久不衰的紅色經典影片。
文/圖 黃洋 記者陳建新
本文來源:大江網-江南都市報